2022年10月23日,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第35期“启真明智”读书会顺利举办。本次读书会由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张起梁老师主持,张云龙、丁社教、杨冰郁和聂阳等四位老师与硕博同学们一起阅读《共产党宣言》的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为这部影响力巨大的著作的阅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硕士生顿昱璇就几个问题请教了老师和同学们。第一,为什么封建贵族认为“封建的剥削方式和资产阶级的剥削方式不同”呢?丁社教老师回答道,封建地主是通过地租来剥削农民的,这自从农业社会以来就存在,尤其在西欧社会,农民向国王交税,看起来封建地主没有剥削农民。而资产阶级的剥削在封建贵族看来非常清晰,就是给工人工资让工人干活。张云龙老师继续补充道,封建时期农奴有很强的人身依附性,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主要是人对物的依赖关系,正如吉登斯所讲的“脱域”,这是一种普遍性、抽象的冷冰冰的关系。但是在封建主看来,地租、让税都是美德的体现、恩赐的方式,有着道德上的优越性。第二,对于“僧侣的社会主义也总是同封建的社会主义携手同行的”的理解不太清晰。张云龙老师指出,僧侣的社会主义要求以宗教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是禁欲独身,这与马克思所设想的不一样,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或者说共产主义的前提是生产力高度发达,但是基督教要禁欲、反对私有制,这会导致生产力落后,是低层次的公平。第三,如何理解“贵族的怨愤神圣化”?丁老师在这里指出,基督教社会主义要求财产归教会所有,劳动财富全部捐给上帝。贵族的怨恨其实就是教权和王权矛盾的表现:教权扩张,王权受到限制贵族权力也缩小了,所以贵族仇视僧侣。这种怨恨在僧侣那里就是通过告诉人们大家都是为上帝做事“化解”的。
硕士生张姝瑾也就阅读文本中的问题和大家进行了讨论。第一,如何理解“人的本质的外化”和“抽象普遍物的统治的扬弃”?聂阳老师回答道,文中的“行动的哲学”、“真正的社会主义”、“德国的社会主义科学”等词汇绝大多数是马克思之前的哲学流派如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要观点。而“人的本质的外化”以及“抽象普遍物的统治的扬弃”基本是德国古典哲学、青年黑格尔派普遍使用的概念。前者“人的本质的外化”,从货币关系是外在于人的这个角度出发实质是在探讨人的本质的一种异化,货币关系成为与人的本质相对立的东西以压抑人性。而后者“抽象的普遍物的统治”则是重点探讨个人和社会的分裂。第二,“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只有在它变成纯粹的演说辞令的时候,才获得自己的适当的表现。”对“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演说辞令”如何理解?聂阳老师认为可以和马克思为什么要扬弃私有制的这个角度去思考。事实上,马克思主张的是一种彻底的革命,而不是在经济层面、政治层面上进行改良。之所以说“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是纯粹的演说辞令”,这也是马克思比小资产阶级所谓的社会主义更加深刻的地方,在现存的社会框架之内,他们所承诺的改良措施是无法实现的。丁社教老师联系现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美国提出要贸易全球化,为了让美国的产品在全世界流通,那么进一步就能提高美国工人的工资。同时,保护关税、所谓的“单人牢房”等等措施,看似是为了保护工人,但实际上都是垄断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做出的。张云龙老师认为,马克思在这里也想表达对资产阶级虚假的意识形态的批判,这种虚假的意识形态诞生起就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口号,但实际上,它只是为了掩盖其自身利益实现的目的。
硕士生白钰就“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提出问题:在这句话中,共产党人是真的单纯的不屑于隐瞒,还是说将意图公之于众也是他们的策略?聂阳老师从“真”和“善”两个维度分析了此处的“观点和意图”,指出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真理,对社会发展规律等都有科学的认识,另一方面,马克思设想“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社会图景,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让受苦难的人民意识到自己才是社会的主人,意识到自己有力量去改造这个世界,综上,由于共产党人的观点具备真和善的特点,因此他们是真的不屑于去隐瞒的。丁社教老师从与其他阶级的对比出发,讲到无论是资产阶级、封建阶级还是小资产阶级等,都在隐瞒自己真正的观点,他们都打着为人类的旗号而主张着自己的利益,但马克思主义将最近的目标和未来的目的都坦荡的公之于众。随后张云龙老师也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出发,说到资产阶级是不能够消灭自己的,所以这样的历史使命担当就落到了无产阶级身上,无产阶级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同时共产党人有勇气也有能力去完成这一使命,因此他们是没有必要隐瞒自己意图的。最后张起梁老师也做了精彩的补充,这个问题也应该回到《宣言》的引言上,此时共产党人有了较为发展的阶级力量,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也是时候亮明自己的观点了。
总之,在这次读书会中,老师们就困扰同学们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刻精彩的解答,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非常全面的阐释,打开了同学们的思路,拓宽了同学们的知识面。同时,各位老师针对读书会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例如应当提出更具有现代意义的问题,应当更多地发掘经典文本中的当代价值,应当更多的着眼于思想史,应当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等,这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文稿:顿昱璇
审核: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