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3日迎来了第27个世界读书日,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第31期的“启真明智”读书会通过腾讯会议顺利举行。本次读书会由学院助理教授张起梁主持,西工大马院张云龙老师、曹瑜老师、兰州大学青年教师李新潮坐客云端与硕博同学一起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著作,本次读书会的阅读内容为《论犹太人问题》。
硕士生连翊君谈到,马克思首先从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了鲍威尔提出问题的方式。第一,犹太人从自私自利的立场出发,要求政治解放:鲍威尔认为,德国的犹太人渴望政治解放。但德国人包括非犹太人都没有政治自由。因此如果德国犹太人真的要求政治解放,那就应该是要求全部德国人的政治解放,甚至全人类的解放,而不应该是仅仅要求犹太人的政治解放。压迫和耻辱普遍存在,不能只顾自己的解放。犹太人只顾自己,注定达不到目的。第二,德国犹太人要求同其他德国人享有平等的权利:鲍威尔认为,如果每个民族都是自私的,那就无所谓平等,因为每个人都坚持自己民族的特权。普遍自私必然带来普遍压迫、普遍奴役。李新潮老师对于“犹太人对待国家也只能按照犹太人的方式即把看成一种异己的东西......”这一部分进行了答疑解惑。
硕士生王芳对于“废除宗教只要犹太人和基督徒把他们互相对立的宗教只看做人的精神的不同发展阶段,看做历史撕去的不同的蛇皮,把人本身只看做蜕皮的蛇只要这样,他们的关系就不再是宗教的关系,而只是批判的、科学的关系,人的关系。那时科学就是他们的统一。而科学上的对立会由科学本身消除。”这一部分进行了解读,鲍威尔对如何解决犹太人问题做出了他的回答,即废除宗教,其途径就是将对立的犹太教和基督教看做是人的精神的不同发展阶段,消除两者尖锐的对抗性,这样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就会浮现,使人们不至于一直蒙蔽于宗教虚晃之中,然而这里提到的“科学的关系”“科学就是他们的统一”等成为我们理解的重难点,随后,曹瑜老师、杨冰郁老师、张云龙老师以及张起梁老师依次为我们作了详细的解答,曹瑜老师讲到关键要把握鲍威尔所处的时代背景,把握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而不能盲目抽象地看待宗教问题,要从大科学观来看待这一现象,在这一时期,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变化,“科学”就表现为新阶段新发展新观念,而不是封闭的晦暗的宗教世界状态;杨冰郁老师则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上来看“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类从人兽神的传统观念中逐步解放出来,这里的“科学”更多表现为人理性的一种表达;随后,张云龙老师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这里的“科学”不是狭隘意义的科学,我们应该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将自身放置当时所处时代中去考虑问题,最后张起梁老师做了总结概括,赞同上述老师的观点并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硕士生邵丽萍解读到,马克思批判了鲍威尔将政治解放视为人的最终解放的问题。鲍威尔认为犹太人的问题是犹太教与基督教、犹太人与基督徒之间的对立。将犹太人问题简单的视为是宗教间的冲突、对立,认为废除宗教,犹太人就能够在国家内获得平等的权利和地位。马克思批判了鲍威尔这样的观点,指出犹太人由于其政治地位与其经济地位不对等,因此他们渴望在政治上获得自由与权利。而在不同的国家,对于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表述,在政治解放比较彻底的国家内,这就不是一个宗教问题,而是一个世俗问题。曹瑜、李新潮和张云龙老师就政治解放的具体含义,以及对于政治解放与宗教解放的问题做了详细的解答。
硕士生赵桐瑶谈到,宗教与政治国家的非对立的关系说明了宗教并非是造成民众受到压迫的根本原因,宗教存在的根源只能从国家层面去寻找。宗教是有缺陷的,是人的精神异化的典型体现。因此,犹太人要想获得解放,就必须从宗教的异化中彻底摆脱出来。只有克服宗教得以存在的社会要素,宗教才能真正烟消云散,全人类才能得到解放。这就是马克思所理解的作为“普遍问题”的“解放”。对于政治解放的理解,政治解放的缺陷在于,它根本无法真正废除宗教,无法让人类彻底摆脱异化状态。政治解放的实质,即上层建筑的变更,其直接受益者是国家,而民众只能通过国家这一中介而获得间接的解放。不过这种间接的宗教解放,对民众来说不过是法律意义上的应然状态,所以是一种抽象的、有限的、局部的方式。
最后,硕士生单璐玉就《论犹太人问题》中国家作为国家虽然摆脱了宗教的束缚,可国家作为市民社会的国家却依旧受到已转入市民社会并成为市民社会要素的宗教的束缚展开阐述,随后提出在阅读过程中的困惑:为什么从政治上废除私有财产是无效的?针对这一问题,曹瑜老师进行了详细解答,指出要在理解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这一层面进行理解,并结合美国普选案例深入浅出,耐心答疑,同学们收获颇丰,清楚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阅读,让你的青春更闪耀,不负青春,不负韶华,多读书、读好书。我们下一次读书会活动再会!
文字:李仲轩 图片:曹奥琪 审核:李刚